2025年09月02日
PMI(Purchasing Managers'Index,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是每月最早發布的經濟指標之一,直接反映製造業的景氣動向。該指數以50% 作為「榮枯線」:
高於50% → 製造業處於擴張狀態;
低於50% → 製造業出現收縮。
台灣地區的PMI 資料由中華經濟研究院編制,會在每月前三個工作天公佈。
主要根據企業對台灣地區GDP 的貢獻程度,調查範圍涵蓋約300 家企業,其中上市櫃公司佔比就超過三分之二,因此PMI 不僅是整體製造業的景氣溫度計,更直接關聯台股製造類股的營運走勢。
PMI 如何計算?中經院每個月會向這些企業最高階的採購經理人發送調查問券,主要聚焦在五大專案並分別賦予權重:
新增訂單(30%)
生產數量(25%)
人力僱用(20%)
供應商交貨時間(15%,※注意:此項反向指標,上升表示交貨延遲、供應鏈緊張)
存貨(10%)
每一項根據經理人勾選「增加、不變、減少」的回饋,綜合換算成擴散指數。舉例來說,若新增訂單大幅下降,通常意味著未來一至兩個月的生產與營收可能會轉弱,股市也常提前反應。
另外,投資人也需要注意同一時間公佈的NMI(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以相同方法衡量非製造業即服務業狀況。包括金融、零售、運輸、住宿餐飲等八大行業。
若製造業PMI 與服務業NMI 同時低於50%,通常代表整體經濟進入放緩階段,需提高警覺。
四大步驟用PMI 預判台股動向:
1.看總指數趨勢
PMI 的方向性與連續性是關鍵。若指數連續三個月站穩52 以上,顯示製造業擴張強勁,大盤往往有較佳表現;反之若連續兩個月低於48.則反映景氣明顯轉弱,企業獲利可能下修,台股也將承壓。
2.拆解產業訊號
中經院報告也會揭露細分產業表現,例如電子光學、基礎原物料、電力機械、交通運輸、食品紡織及化學生物六大製造業。假設電子產業原本應處旺季,但其「新增訂單」卻不增反降,便可能提前預告相關個股即將面臨逆風。
3.分析庫存循環
將「新增訂單」與「存貨」兩項組合,可組成簡單庫存循環四象限❯
訂單升、存貨降→ 企業需補庫存,有利股價;
訂單降、存貨升→ 需去庫存,股價承壓最大。
4.關注未來展望
報告中「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是預判拐點的重要參考。即便目前PMI 偏弱,若展望指數回升至55 以上,往往代表廠商預期最壞時間已過,股市通常提早一至兩個月落底。
例如在2020年5月,台灣PMI 從4 月的47.6 曾大幅躍升至52.3,結束了先前因疫情導致的收縮。隨後約一個月,台股加權指數啟動多頭行情,電子股強勢領漲。
同年10月,PMI 連續三個月低於50%,電子光學產業訂單持續收縮,台股隨後出現一波明顯回檔,跌幅約達15%。
*PMI指數應用提示:理性看待、綜合判斷
PMI 是“領先指標”,但並不代表全部:它揭示的是景氣方向與動量,但不能代替個股估值、財務結構等基本面分析;
極端值可能是反轉訊號:當PMI 高於60 或低於45,代表景氣可能過熱或過冷,需留意隨後回調或反彈的可能;
必須與國際數據搭配:台灣地區屬外向型經濟,美國的ISM PMI、中國官方PMI 等指標,與外銷訂單連動極高,應同步追蹤以掌握全局。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