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以關稅遏制貿易逆差的做法雖出於商業邏輯,但因缺乏系統配套措施,反而加劇成本、擾亂經濟,難以真正提升美國競爭力與國際信譽。
很多人可能對川普這次關稅不太理解,川普本身就是商人出身,所以他比較從貿易角度看問題。
進口大於出口稱之為貿易逆差,美國從80年代開始貿易逆差急劇擴大,到2024年已擴大到9,000多億美元。
全球貿易赤字第二大的是英國,去年只有250億英鎊。美國每年從全球瘋狂掃貨,所以川普老說別人占美國便宜。
美國去年GDP為29.2兆美元,理論上如果貿易相抵,那麼就等於經濟總量提升了3%左右。
關稅是什麼?就是當美國企業在進口商品時,需要向美國政府支付額外稅金。 這時候企業有兩個選擇,要嘛轉向本國產品或從關稅較低的國家進口,要嘛給政府多付錢。
問題在於川普對於主要貿易夥伴都提高了關稅,讓尋找替代進口的路走不通了,而美國本土製造業大量轉移至海外,短時間內規模根本不可能滿足需求,因此企業的營運成本一定會上升。
增加的進口成本最終會轉嫁至消費者,讓通膨回到正常水準更加困難,阻礙美聯儲降息,無法透過借貸成本下降來刺激經濟。
就算現在投資美國建廠,到建成要花幾年時間,到時候川普都離任了,美國經濟政策會不會變化,這筆買賣是否划算,都是很大的問號。
另外,由於美國人力成本是發展中國家的好幾倍,即便算關稅,低端製造業也缺乏動力搬到美國。不考慮商品性質,對所有商品課稅,本身就是很欠考慮的做法。
當然肯定有一部分美國企業從中受益,舉個例子,歐盟對美國果醬徵收的關稅遠高於美國對歐洲果醬的關稅,造成不公平競爭。
即便如此,最新對等性關稅措施的無差別打擊仍然體現出川普政府對於商界並非他們所說的那麼友好,他上任以來朝令夕改,嚴重擾亂了企業的經營計劃。
事實上,他在2018年實施關稅後,美國2020年的貿易逆差相對2018年仍然顯著上升,根本沒有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要提高美國貿易競爭力,關稅只能是一個輔助手段,想靠簡單粗暴的方法來刺激經濟和重振製造業,注定會是一個多輸的局面,最終損害美國的公信力。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