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的历史演变,涵盖了从古罗马时代到中世纪的货币制度。在这段演变过程中,汇率的固定性取决于货币的内在金属价值,但货币的容易磨损、剪裁和伪造导致了贬值问题。
从小到大,经济中最令我感到困惑的概念之一就是汇率。要真正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您需要深入了解汇率的演变历史,这个历史中涉及政治、宗教、贸易、战争以及货币体系的发展,远比教科书中的理论更为引人入胜。
让我们回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欧洲,看看汇率和货币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与当前混乱的汇率制度不同,战争之前的大部分历史时期,人类实行的是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原因很简单,因为古代的钱物既是货币又是商品。这是一枚古罗马的银币,称为"atonnnins",价值两分钱。古罗马的一分钱称为"dners",它重约三点二四克。你可以将它融化成银块并按面值出售,出售价格应该等于两分钱。这是一枚来自中东帕提亚帝国的"touch jack ma"银币,相当于他们国家的四分钱,重约十二点五二克。因此,当这两个帝国的商人进行贸易时,他们的汇率计算非常简单。假设纯度相同,我们可以计算出一"atonnnins"可以兑换为三点八六个"attention"。因此,如果这两种货币的形式和纯度不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汇率是固定的,非常简单。
从人类开始使用货币到大约一千五百年前的中世纪,欧洲大多数地区的法定货币都是银币,这被称为银本位。是的,我知道古罗马时代也使用金币,但古罗马金币的使用非常有限。为了简化讨论,我们现在只考虑银币之间的兑换。
汇率的决定本质上取决于货币的内在金属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汇率不会变化。让我们再看看罗马银币,如果我用小刀削下一些银子,其他人可能无法察觉,但它的价值会贬值。货币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受到磨损、剪裁或伪造,导致其内在金属价值低于面值,这被称为"device name",也就是货币贬值。这是一枚汉代的"五株钱","五株"是货币的重量单位,这是一枚南朝的"五株钱",它小得多,并且被剪裁。古代的帝王经常故意铸造贬值货币,而普通百姓也会剪裁或伪造货币,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几乎所有的流通货币都会经历逐渐贬值的过程,金属含量逐渐降低,这自然会导致汇率变化。亚当·斯密在他著名的《国富论》中对货币贬值有过一段描述,他说,大国在货币贬值后,通常可以通过大规模重新铸造来恢复货币价值,但小国或地区却不同,即使重新铸造也难以恢复信誉,因此通常会面临不断恶化的汇率,给国际贸易带来各种困难。
有一本于一六三三年在荷兰附近的港口城市Antara出版的货币参考书,记录了一千六百多种货币的大小、样式、单位、重量、成色和价值等信息。汇率的转换变得非常繁琐。在同一时期,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建立旨在解决这个问题,它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之一。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货币时代,尽管市场供需关系会影响汇率,但这种影响有限,因为大多数国家都坚持自由铸币的原则,只要你拥有银块,就可以让铸币厂帮你铸造货币。如果汇率不合适,你可以将白银运到国外并铸造当地的货币,尽管这需要时间和费用。因此,在银本位时代,汇率主要取决于货币的内在金属价值,这导致了相对稳定的汇率。然而,这种固定汇率通常只存在于同一种金属货币之间,一旦不同金属货币出现,情况就会变得复杂。
【EBC平台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本材料仅供一般参考使用,无意作为(也不应被视为)值得信赖的财务、投资或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