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表政策透過減少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來調整市場流動性,可能導致利率上升和市場波動,投資者應保持投資組合多元化,關注政策動向,以應對經濟和市場的挑戰。
人們通常都會非常關注央行的政策,尤其是像「縮表」這樣的議題,往往引發廣泛討論。例如,先前聯準會在公佈的會議紀要中提到縮表,就引發了市場的劇烈震盪。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讓我們一起來仔細了解一下,縮表政策的含義及其潛在市場影響。
縮表是什麼意思?
它是「縮減資產負債表」的簡稱,指的是央行減少其資產負債表規模的操作。屬於貨幣政策的一部分,具體來說,它是一種貨幣政策的「緊縮」措施。它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市場中的流動性,從而達到貨幣政策正常化或控制通膨的目的。
一般來說,中央銀行使用縮表的目標是實現貨幣政策的正常化,使利率水準恢復到更接近長期平均。透過縮減資產負債表,央行旨在減輕經濟中的過剩流動性,調整市場利率,並為經濟成長提供更穩定的貨幣環境。
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記錄了其持有的資產(如國債、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等)以及負債(如流通中的貨幣)。而縮表的基本原理是,當央行減少其資產(如國債或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或減少負債(如貨幣供應)時,資產負債表的規模會縮小。這種操作會降低市場中的流動性,並相應地減少貨幣供應量,從而影響經濟中的貨幣條件和市場利率。
通常情況下,縮表會在經濟過熱或通膨壓力上升時使用,以減少市場中的流動性,進而抑制過度的經濟活動和通膨壓力。這種做法是在央行希望收緊貨幣政策、提高市場利率,或因應經濟過熱等情境下所採用的策略。
在經濟危機期間(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央銀行通常會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例如大規模資產購買(量化寬鬆),以增加市場流動性和刺激經濟成長。這也被稱為擴表,也就是透過購買資產(如國債、抵押債券等)來增加資產負債表上的總資產。這種操作會增加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量,進而提升流動性。
當經濟復甦後,中央銀行通常會開始將貨幣政策正常化,縮表是其中一個關鍵步驟。具體來說,就是透過減少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規模來降低市場中的貨幣供應,從而實現貨幣政策的緊縮。
作為緊縮貨幣政策的一部分,縮表透過減少市場流動性來緩解通膨壓力,維持經濟穩定。當通膨上升時,減少市場中的資金有助於遏制價格上漲,從而有效控制經濟過熱和抑制通膨壓力。同時,它不僅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也能夠調節經濟活動的強度。
這通常包括兩種主要方式:一是停止或減少再投資到期資產的本金,即當央行持有的債券到期後,不再用這些資金購買新的債券;二是直接出售央行持有的資產。透過這些措施,央行可以有效縮小資產負債表的規模,進而影響市場流動性和利率水準。
假設中央銀行持有100億美元的國債資產,決定出售其中的20億美元。這項措施將使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右側(資產)減少20億美元。銷售所得的20億美元將用於減少市場上的貨幣供應,相應地,市場中的貨幣量減少了20億美元,這等於減少了中央銀行的負債。
如果中央銀行持有的國債或其他證券到期時,選擇不再再投資新的證券,則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將逐漸減少。這種方法通常對市場的衝擊較小,因為它透過逐步減少流動性來調節市場。然而,如果央行在市場上直接出售其持有的證券,則會迅速增加市場上的證券供應,這種做法對市場的影響較大,因為它直接減少了市場的流動性。
簡言之,縮表就是中央銀行透過減少資產負債表規模來調節市場流動性的貨幣政策工具。它通常用於經濟復甦和通膨壓力上升的背景下,以幫助將貨幣政策從危機時期的非常規狀態轉移到正常狀態。
原因 | 描述 |
控制通膨 | 減少貨幣供應,抑制通膨上升。 |
金融穩定 | 降低資產泡沫和投機行為。 |
政策正常化 | 退出非常規寬鬆政策,恢復正常政策。 |
減少債務 | 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降低財政壓力。 |
應對外部衝擊 | 調整經濟以因應外部經濟變化。 |
聯準會縮表的方式和目標
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聯準會透過QE(量化寬鬆)政策購買了大量政府債券和其他資產,以支持經濟成長和提高通膨。隨著經濟逐漸復甦,聯準會決定逐步減少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以正常化貨幣政策。
聯準會縮表的方式主要有停止再投資以及主動出售資產。停止再投資的具體操作是,當聯準會持有的資產,如國債或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到期時,不再用這些到期的資金再投資新資產。這會減少市場中的貨幣供應,因為原本流入市場的本金被留在了央行帳戶中。結果,市場流動性減少,可能導致利率上升和經濟活動放緩。
主動出售資產的具體操作是,聯準會將其持有的資產,如政府債券或其他證券,直接出售。這減少了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從而減少了市場流動性,因為出售的資產從市場中流出,降低了貨幣供應。這可能導致市場利率上升,進而影響經濟活動、投資決策和金融市場穩定性。
在2017年至2019年期間,聯準會實施了一系列縮表措施,透過停止再投資到期資產並進行少量資產出售,成功將其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從約4.5萬億美元減少至接近3.8萬億美元。這個過程不僅減少了市場中的流動性,還調整了貨幣政策的緊縮力度,以應對經濟復甦的需求和通膨壓力。透過這些措施,聯準會逐步縮小了其資產負債表,為貨幣政策正常化奠定了基礎。
聯準會在實施政策時會調整速度,避免過快導致市場流動性緊張。例如,2019年由於聯準會縮表過快,導致市場出現流動性緊張。因此聯準會於8月暫停了縮表,當時資產負債表規模穩定在約3.8兆美元。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聯準會重新啟動量化寬鬆政策,擴大資產購買計劃,增加了資產負債表的規模。
具體操作是,聯準會通常會設定一個逐步減少資產負債表規模的計劃,以避免對市場造成過大衝擊。這種逐步推進的方式使市場有時間適應流動性的減少和利率變化,從而避免了突然大規模縮表而引發的市場動盪。這有助於維持市場穩定,減輕其對經濟成長和金融市場的影響。
為了避免市場流動性緊張以及潛在的負面影響,聯準會可能會提前調整進程,以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和經濟的持續健康成長。以目前聯準會縮表速度,到2024年第三季度,金融流動性預計將從過度充裕轉變為適度充裕,進一步降低可能進入緊張狀態的風險。
基本來說,聯準會縮表目的就是調整貨幣政策,確保經濟穩定。簡單來說,就是減少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這個過程的核心在於,中央銀行透過減少持有的證券或不再再投資到期的證券,從而減少市場上的流動性。
具體而言,它的目標是恢復到正常的貨幣政策水平,使得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如利率,能夠重新發揮其調節經濟的作用。透過該政策,聯準會可以減少其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從而使貨幣政策回到更正常、更永續的狀態,為未來的經濟波動提供更大的政策彈性。
而其另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控制通膨。在經濟復甦期間,過多的市場流動性可能加劇通膨壓力,特別是當消費者和企業支出增加時。為因應此挑戰,聯準會透過縮表減少市場資金供應,進而降低流動性,減緩需求過熱帶來的通膨壓力。這樣,聯準會可以保持價格穩定,支持經濟的健康和永續成長。
調整經濟過熱,是政策的另一個關鍵目標。經濟成長過快可能引發資產價格泡沫和市場不穩定。為因應這種情況,聯準會透過它來減少市場流動性,以降低經濟過快成長所帶來的壓力。這樣可以防止經濟過熱,降低泡沫風險,並減少市場不穩定性,從而確保經濟的可持續成長。
此外,就是為了維護金融穩定。當市場流動性過多時,可能導致金融市場不穩定或泡沫形成。聯準會透過它來減少流動性,有助於降低市場波動性和防止資產價格泡沫,從而穩定金融市場並確保經濟健康發展。
總之,縮表的目的通常是為了降低貨幣供給、提高利率,或應對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風險。然而,它也可能引發市場的擔憂,因為減少資產負債表規模可能會導致市場流動性緊張、利率上升,並對經濟成長產生影響。
縮表的影響及應對
縮減資產負債表是央行採取的貨幣政策操作,其影響和因應措施可以從多個方面來分析。比如說對黃金和股市的影響,都比較複雜,牽涉到利率等各方面。而從因應上來說,也需要投資人需要全面分析宏觀經濟環境與市場動態,靈活調整投資策略。
縮表通常會減少市場流動性,從而推高短期利率。這是因為央行減少了對國債和其他金融資產的購買,導致市場上的資金供應減少。利率上升會增加企業的借貸成本,對企業獲利能力造成壓力,同時使得債券等固定收益資產更具吸引力,可能導致資金從股市流向債市。
當然,利率上升通常對黃金不利。作為非收益資產,黃金在利率上升時失去吸引力,投資者可能會轉向提供固定收益的債券,從而減少對黃金的需求。此外,利率上升可能推動貨幣升值,使得以美元計價的黃金變得更貴,進一步壓低黃金價格。
隨著央行減少資產購買,市場需求減弱,可能導致國債和股票價格下跌。在利率上升的背景下,投資人可能會重新審視高估值成長股,調整投資組合,減少對這些股票的配置。這種估值壓力可能導致股市短期內出現調整或回檔。
它還可能導致借貸成本上升,融資條件變得更加嚴格,從而影響企業和消費者的借貸意願和能力。由於融資成本的增加和流動性的減少,企業和消費者的支出可能會減少,進而對經濟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同時,縮表通常被視為貨幣政策收緊的信號,可能使投資者預期經濟成長將放緩。如果投資人擔心貨幣政策收緊會導致經濟成長減慢,這種預期可能對股市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對依賴經濟成長的周期性股票,從而對股市整體表現施加壓力。
並且,它可能導致貨幣升值,因為利率上升可能吸引更多的外資流入,從而推高本國貨幣的匯率。特別是美元,縮表通常會推高利率,吸引資本流入美國,導緻美元走強。由於黃金價格通常與美元呈負相關關係,美元走強使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對其他貨幣持有者變得更貴,從而可能導致需求下降,進而使金價承壓。
對於這些影響,央行可能會透過調整利率或其他貨幣政策工具來應對其所帶來的利率上升和流動性緊張。例如,央行可以透過降息來降低融資成本,或透過進行定向長期融資操作向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從而緩解它對金融市場的壓力。
政府可以透過增加財政支出或實施減稅政策來刺激經濟需求,從而緩解縮表帶來的負面影響。透過增加支出或減稅,政府可以提高消費者和企業的支出能力,推動經濟成長,抵消政策對經濟活動的潛在壓力。
央行和監管機構可能會採取措施來穩定金融市場,例如提供流動性支援或進行市場幹預,以防止市場過度波動。這些措施有助於緩解市場壓力,維持金融穩定,並確保經濟在面對政策調整時能夠平穩過渡。
央行可以透過透明和前瞻性的溝通策略,向市場明確縮表的目標和預期,減少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波動。這種清晰的溝通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降低因政策變動引發的市場恐慌,促進經濟平穩過渡。
央行通常會選擇逐步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以降低市場的衝擊和不確定性,確保經濟平穩過渡。這種漸進的方式幫助市場適應流動性變化,減少對金融市場的負面影響,並確保政策調整的平穩實施。
而對投資人來說,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維持投資組合的多元化可以有效降低風險。此外,關注防禦性股票(如消費必需品和公用事業)也有助於在利率上升和經濟成長放緩的情況下保護投資收益。這些股票通常在經濟放緩期間表現相對較好。
總的來說,縮表的影響複雜多樣,需要央行和政府綜合運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及市場穩定措施來應對可能帶來的挑戰。投資人應緊跟聯準會及其他央行的政策動向,密切注意有關縮表和利率調整的聲明,以便及時調整投資策略。
影響領域 | 潛在影響 | 具體表現 |
利率市場 | 利率上升 | 借貸成本增加,企業和消費者貸款減少 |
債券市場 | 債券殖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下降 | 債券投資報酬率提升,債券投資人可能面臨資本損失 |
股票市場 | 股市波動性增加 | 投資人風險偏好降低,股價可能承壓 |
匯率市場 | 本幣可能升值 | 資本流入增加,出口產品競爭力下降 |
經濟成長 | 成長放緩 | 企業投資減少,消費支出可能減弱 |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