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表投資人在公司中的股權,而債券則是一種借貸工具,投資人購買後可以獲得定期利息。 股票可能具有更高的回報率,但也伴隨更高的風險,而債券則更穩定。
這篇文章將探討兩種常見的投資工具——股票和債券,以幫助您更清晰地瞭解公司股票、債券以及它們與投資人之間的關係。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股票是什麼。 股票是一種公司為了籌措資金而出售給投資人的部分所有權證明。 它們代表了投資人在公司中擁有的股份比例。 然而,債券則是一種借貸工具,由需要資金的公司發行,投資人購買後可以定期收到利息。 債券是一種契約,證明了借款人的欠款。 簡而言之,購買股票等於成為公司的股東,而購買債券等於成為發行者的債權人,就像向銀行借款一樣。
現在,我們知道了當公司需要資金時,有兩種方法可供選擇。 一是借錢,即負債,另一種是出售公司的股份,使投資人成為公司的股東,即出售公司的所有權。 我們可以將其類比為小明量販店的資產負債表。 左側是公司的總資產,右下角則是公司的所有權,也就是公司出售的股票。 假設公司出售了一萬股股票,如果您擁有一股,那麼您將擁有公司的一萬分之一,相當於每股價值四百塊錢。 負債區域可能表示公司向銀行借款六百萬,可能需要在十年後還款,當然還包括利息。 發行債券與此類似,只不過它們的借款對象是市場上的普通投資者,而且可能有很多人購買。 假設公司要發行六千張債券,每張價值一千塊錢。 囙此,如果我購買了一張債券,就相當於我借錢給了這家公司。 債券到期後,這一千塊錢將返還給我,當然,在期間將按照發行時承諾的利息支付給我。 假設利息是六個百分點,十年後總共可以收回一千六百塊錢。 與股票一樣,在債券到期之前,您也可以在債券市場將債券賣給其他人。
那麼,如果我持有的是股票,我將擁有公司的一部分股份。 持有股權時,公司不能保證一定會派發股息或紅利。 如果公司决定派發股息或紅利,我和其他股東都將獲得相應的回報。 然而,如果公司破產,所有股東都將遭受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公司破產,無法繼續運營,他們將首先償還債券持有人的債務,如果仍有餘額,才會返還購買公司股票的股東。
現在,我們更加瞭解了股票、債券和公司之間的關係。 接下來,讓我們比較一下它們各自的優缺點以及歷史報酬率。 股票的優點在於潜在的高回報率和可能的股息或紅利收入。 但它們的缺點是風險高,價格波動大。 如果公司破產,股東將最後得到賠償。 而債券的優點是您在購買前就知道了利息率,並且會按時收到利息,其價格相對穩定。 如果股市大跌,通常會導致債券價格上漲,而且債券的利息一般高於銀行存款利率。 然而,債券的缺點是,如果公司破產,您可能無法收回本金。 此外,如果利率大幅變動,可能會導致損失。
讓我們以美國股票和美國債券為例來比較它們的歷史報酬率。 儘管美國的表現可能並不是最突出的,但其穩定性值得一提。 從1802年到2012年,美國股票的年平均回報率為8.1%。 也就是說,如果您在1802年投資了1美元,到2012年,它將增長到1348000美元。 而美國債券的年平均回報率為5.1%,1美元將增長到33922美元。 如果經過通貨膨脹調整,股票的年平均回報率約為6.6%,債券的年平均回報率約為3.6%。 這些數據雖然看起來相差不大,但要注意它們已經考慮了通貨膨脹因素。
如果我們看一下1990年到2012年的數據,這段20年間經歷了兩次重大股市崩潰。 房地產市場崩潰導致利率急劇下降。 全球股市大致增長了5.4%,全球債券大致增長了1.8%,而美國股市大致增長了6.2%,而美國債券增長了2.0%。 這些數據同樣經過了通貨膨脹調整,所以與之前的兩百年相比,差距並不大。
股票 | 債券 | |
定義 | 公司部分所有權證明 | 借貸工具 |
擁有權 | 股東 | 債權人 |
利息或紅利 | 可能有,不確定 | 定期收到利息 |
風險 | 高風險,價格波動大 | 較低風險,價格相對穩定 |
公司破產時回報 | 最後得到賠償 | 可能無法收回本金 |
投資人地位 | 股東,公司所有權 | 債權人,借款給公司 |
市場表現 | 高回報,高風險 | 較低回報,較低風險 |
歷史報酬率 | 年平均回報率高,但波動大 | 年平均回報率較低,相對穩定 |
看完這些比較和歷史報酬率後,您可能會想,既然股票的回報率遠高於債券,為什麼還要投資債券呢? 事實上,從理論上講,您是對的,但請不要忘記,每個人的年齡和風險承受能力都不同。 不論是2000年的科技泡沫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都導致了股票市場的嚴重崩潰。 如果當時快要退休的人,他們的養老基金損失了大部分,那麼以後該怎麼辦呢? 此外,許多投資者總是在市場達到最高點時購買股票,然後在最低點賣出,即使股票在以後緩慢回升,也難以彌補損失。 囙此,在投資時,均衡是關鍵,您需要根據自己的年齡和風險承受能力做出不同的調整,這才是健康的財務理念。
【EBC平臺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攷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