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加權指數不同編製類型,了解物價加權指數、市值加權指數、等權重指數及基本面加權指數的計算方法與投資理念,以及各自不同的風險與報酬特徵。
1.價格加權指數
核心邏輯: 指數值由成分股每股價格的簡單算術平均決定。股票價格越高,其對指數漲跌的影響力就越大。
計算方法: 指數= (所有成分股價格總和) / 除數。這裡的「除數」是用來維持指數連續性(應對拆股、合股、成分股變更等)的調整因子。
▶代表性指數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 最古老、最著名的價格加權指數,包含30檔美國大型藍籌股。其波動受聯合健康集團、高盛等高價股影響顯著。
日經225指數: 日本最知名的股票指數之一,也是價格加權。迅銷集團(優衣庫母公司)等高價股對其走勢影響巨大。
2.市值加權指數
核心邏輯: 指數值由成分股的總市值(或自由流通市值) 決定。公司市值越大(股價* 流通股數),其在指數中的權重就越高,對指數的影響力也越大。這是目前全球最主流的指數編制方法。
計算方法: 指數值反映的是所有成分股總市值(或自由流通市值)相對於某一基期的變化。權重= (個股市值/ 所有成分股總市值) * 100%。
▶代表性指數
標普500指數: 衡量美國大型股表現的基準,以自由流通市值加權。蘋果、微軟等巨型科技公司佔據極高權重。
滬深300指數: 反映中國A股市場大中盤股整體表現的核心指數,以自由流通市值分級靠檔加權。貴州茅台、寧德時代等龍頭股權重突出。
MSCI系列指數: 如MSCI全球指數、MSCI新興市場指數等,是國際投資人廣泛使用的基準,均以自由流通市值加權。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涵蓋所有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數千隻),也是市值加權,科技巨頭權重極高。
3.等權重指數
核心邏輯: 在指數建構時(或每次定期調整時),賦予每隻成分股完全相同的初始權重。無論公司市值大小、股價高低,每檔股票對指數漲跌的貢獻度在開始時都是均等的。
計算方法: 通常設定初始權重(如1/成分股數量),然後讓股票價格自由波動。為了維持等權重,指數需要頻繁地進行再平衡(賣出上漲過多的股票,買入下跌過多的股票)。
▶代表性指數
標普500等權重指數: 基於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但賦予每隻股票相同的初始權重。相較於市值加權的標普500.它更偏向中小型股。
4.基本面加權指數
核心邏輯: 成分股權重是基於公司的基本面經濟規模指標,而非股票價格或市值。常見的指標包括:營業收入、現金流量、淨資產(帳面價值)、分紅總額、員工人數等。目標是讓指數反映經濟實體規模,而非市場情緒驅動的市值。
計算方法: 根據選定的基本面指標(單一或綜合)計算每隻股票的「經濟規模」得分,權重與此得分成正比。通常也會定期調整(如每年一次)。
▶代表性指數
RAFI (Research Affiliates Fundamental Index) 系列指數: 由銳聯資管推廣,是最知名的基本面加權指數系列(如FTSE RAFI US 1000 Index)。其權重基於過去5年的平均銷售額、現金流量、分紅和帳面價值。
對比維度 | 價格加權指數 | 市值加權指數 | 等權重指數 | 基本面加權指數 | |
核心影響因素 | 個股股價高低 | 公司總市值/自由流通市值大小 | 成分股數量(初始均等) | 公司基本面經濟規模大小 | |
指數表現驅動 | 高價股表現主導 | 大盤股/龍頭股表現主導 | 中小型股表現相對較受重視 | 基本面穩健但市值可能被低估的公司表現較受重視 | |
代表性偏差 | 易受高價股(拆股/合股影響大)、小型高價股影響,不代表整體市場價值 | 最貼近市場整體價值變化,反映投資人整體財富變動 | 系統性高配中小型股,低配大盤股,偏離市場整體價值 | 價值/低估值因子傾向,偏離當前市場共識定價 | |
指數波動性 | 波動受高價股劇烈波動影響顯著 | 波動相對平滑,受大盤穩定性影響 | 波動性通常較高(中小型股佔比大+再平衡效應) | 波動性介於市值加權與等權重之間,受價值風格週期影響 | |
「贏家通吃」效應 | 無直接影響(但高價股漲會持續推高權重) | 顯著:上漲股票市值增大導致權重更高,進一步推動指數上漲 | 抑制:定期再平衡強制賣出贏家買入輸家 | 抑制:權重基於基本面而非市值,上漲導致市值/基本面比率過高會被調低 | |
再平衡需求 | 低(僅在成分股變動或拆股時調整除數) | 低(隨市值自然變化,僅在成分股變動或自由流通量變化時調整) | 非常高(需頻繁交易以維持等權重) | 中等(定期依最新基本面資料調整權重) | |
交易成本影響 | 低 | 低 | 高(頻繁再平衡產生交易成本) | 中等(定期調整產生成本) | |
主要優勢 | 歷史悠久,計算簡單直觀 | 代表性強,流動性好,成本低,被動追蹤主流 | 小型股風險敞口,潛在長期超額收益(小盤溢價) | 價值因子敞口,避免追逐泡沫,潛在長期超額收益(價值溢價) | |
主要劣勢 | 經濟意義弱,易被高價股扭曲,且受非基本面因素(拆股)幹擾 | 易導致指數“頭部化”,放大泡沫(追漲),對新興/小公司覆蓋不足 | 高波動,高交易成本,容量限制,偏離市場基準 | 編製方法較複雜,可能階段性大幅跑輸成長股多頭市,交易成本較高 |
求穩、省心、代表市場(尤其是大公司):市值加權指數(標普500、滬深300等)及其ETF。 這是大多數人的最佳選擇。
想賭一把中小型股的集體發力,且不怕波動和稍高費用:可以考慮等權重指數基金。 做好心理準備,它和你看慣的市值加權指數走勢會很不一樣。
堅定價值投資者,相信「便宜有好貨」:研究一下基本面加權指數基金。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
BTC與美金的匯率走勢受宏觀經濟、市場情緒及技術面因素影響,短期波動較大,但中長期具有較強上漲潛力,投資人需關注政策變動與市場情緒。
2025年0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