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是央行通过购买资产增加货币供应量的非传统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和中国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可能导致资金流动和宏观风险。
在经济衰退或增长乏力时,央行采取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如降低利率,有时可能不足以刺激经济活动。这时,央行可能会诉诸一种更为激进的政策,这就是QE。它是一种被世界各地央行广泛采用的重要金融策略,尤其是美国经常使用它来拯救美国经济。现在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QE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QE是什么意思?
其英文全称为Quantitative Easing,也就是指量化宽松政策。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购买国债等资产的方式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促进经济增长并降低通货紧缩风险。相比于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QE被视为一种“非传统”的政策。
量化宽松是一种非常规的金融工具,主要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接近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中长期国债等债券来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货币。与传统的利率杠杆等工具不同,QE涉及的政府债券规模巨大且周期较长,与央行在公开市场中进行的日常短期政府债券交易相比,有着显著区别。
在正常经济情况下,央行通过购买短期证券来微调利率,以维持既定目标利率。而在量化宽松政策下,央行的调控目标是长期低利率,通过持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投放大量货币实现。因此,QE不同于传统的微调政策,而是一种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干预措施。
自美联储实施QE以来,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以期产生“财富溢出效应”,进而希望刺激实体经济的复苏。然而,这种举措实质上是对消费进行刺激,与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再工业化”思路背道而驰,没有真正夯实美国实体经济的基础。
它只是一种暂时的举措,旨在将美国经济从边缘拉回,并非持久之计。尽管美联储已尽力而为,但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若实体经济基础得不到修复和发展,即使未来失业率达到美联储的目标,也只能为下一轮经济危机埋下伏笔。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旨在应对危机、推动经济复苏,并同时着眼于解决长期经济问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这些政策包括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出口扩大、推动“再工业化”、加强经济活动的监管干预以及推进金融监管改革等。
美国面临的深层次经济问题包括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问题,这已经发展到了不可持续的程度。过去过度依赖消费增长模式导致了个人债务的迅速增加、贸易失衡特别是进口大幅增加等问题。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需求急剧增加,主要依赖进口来满足。
随之而来的经济特征是,以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规模和增速远超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可能导致泡沫的形成,扰乱金融秩序,对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构成冲击。
自QE政策推出以来,美国经济数据表现良莠不齐,但两个主要趋势十分明显:房产市场持续复苏,而就业市场则缺乏明显改善。这正是“财富溢出效应”带来的短期消费复苏和“再工业化”战略未能产生明显效果的最佳体现。
央行放松银根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改变货币价格(即利率)或改变货币数量。长期以来,传统货币政策主要侧重于前一种方式,即利率调控。然而,随着通胀率下降、短期名义利率接近零,央行理论上可以转向后一种方式,即数量调控,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
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由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决定。当经济处于通缩状态时,即使名义利率降至零,实际利率仍可能保持正值。例如,2000年的日本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尽管名义利率已降至零,但实际利率仍保持正值,导致低迷的货币需求无法刺激经济活动。这被称为“流动性陷阱”。
央行采取的非常规放松银根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首先,央行可以通过沟通策略或量化宽松政策等手段,引导市场对于长期利率将保持低位的预期。例如,日本央行在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期间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其主要目标即是培养这种预期。类似地,美联储在2003年8月发布的公报中表示,“适应性政策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也是一种类似的放松银根承诺。
其次,央行可以通过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来影响通胀预期。第三,央行可以调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通过购买特定资产来影响资产价格。例如,美联储可以通过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来抑制利率上升,这在日本央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期间曾经发生过。
QE这三种方式在概念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它们具有相互替代的特点。尽管这些方式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效果,但它们都是央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手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相互调整和选择。
QE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有助于缓解资金紧张状况,促进经济恢复增长。然而,长期来看,这也可能埋下通胀的隐患,尤其是在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下,可能引发滞涨。
此外,量化宽松政策还可能导致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尽管可以刺激出口,但也可能恶化与贸易伙伴的经济关系,引发贸易摩擦等问题。对于全球经济霸主的美国而言,实施这种激进的政策对其本国和全球经济都有着重要影响,需要谨慎权衡。
因为,QE实质上是在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情况下,通过开动印钞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当市场信心不足、投资疲软时,这种政策释放的流动性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然而,一旦经济好转、投资信心恢复,过度注入的流动性就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特别对于美国而言,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可能导致美元大幅贬值,引发全球资源价格上涨,潜在地埋下全球通胀的隐患。
此外,美联储的大规模购债计划也产生了连锁反应,其他经济体为了避免本国货币升值对出口业的冲击,纷纷效仿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加剧了未来通胀的压力。这也是短期内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采用QE的原因。如果这一政策未能带动美国经济实现复苏,经济低迷可能导致滞涨局面。
另外,QE(量化宽松政策)的直接影响之一是本国货币大幅贬值,这有利于本国的出口行业,但也会导致其他相关经济体的货币升值。当美联储宣布大规模购债计划时,这导致了世界主要货币相对于美元大幅升值。例如,欧元升值了3.5%,日元升值了2.4%,英镑升值了1.6%,加元升值了1.7%。
这种情况削弱了其他经济体对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本已深陷金融危机的出口导向型新兴经济体而言。对于英美日等全球主要经济体而言,他们的量化宽松政策将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国家的困境,甚至可能引发贸易摩擦。
尽管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但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美元在国际上的独特地位,美国国债曾一度成为避险资产的首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政府的外汇储备中,美国国债占据着重要位置。
然而,美联储大举购买美国国债的举措推动了美国国债价格上涨,收益率下降,从而增加了持有美债国家外汇资产的贬值风险。以3月18日为例,美国10年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从3.01%下降至2.5%,创下自1981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美国面临着美元贬值和国债收益率下降的双重压力,这可能导致大量外资流出美国。而这会加剧美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到投资者信心和市场表现。对于目前仍然处于金融危机中的美国经济来说,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残酷现实。
所以说,QE作为一种激进手段,对于深陷金融危机的发达经济体来说,确实有助于缓解信贷紧缩、促进经济增长。然而,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特别是对于美国这样的主要经济体而言,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可能会引发全球通胀,加剧外向型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困境,以及导致外汇储备资产大幅贬值等问题的出现。
美联储QE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美联储实施QE(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自2009年以来流入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呈现出持续加速的趋势。根据错误与遗漏的方法测算,2009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本流入达228亿美元;而根据残差法的测算,这一数字则高达452亿美元。
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随着国际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进程的结束,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将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与此同时,尽管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接近零利率的水平,但中国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仍维持在2.25%,远高于美国联邦基准利率水平。
鉴于短期内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中美利差倒挂的局面将继续维持。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趋势仍将持续。然而,一旦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美联储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并逐渐收紧银根,导致美国拆借市场利率和联邦基金利率上升。这将引发美元升值,导致部分套利交易平仓。
随着美元的企稳和走强,国债利率将上扬,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回落,资产泡沫可能破裂。大量投机性资金可能从中国撤出,引发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给中国的金融稳定带来巨大隐患。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引以为戒,汲取20世纪90年代东亚国家资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
量化宽松政策增加了美元汇率的波动,使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变得更加困难。自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自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全球避险情绪上升,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将资金撤离美国或转换为美元资产,导致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持续升值。
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币再次被固定在美元汇率上,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幅度维持在6.82到6.84之间。然而,2009年3月下旬,美国推出了QE(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的通胀预期上升,国债融资风险增加,美元融资套利交易活跃,以及全球经济反弹,减弱了美元作为避险资产的需求。
投资者开始追逐高收益资产,导致美元贬值。随着美元走弱,人民币汇率自2009年3月开始连续7个月贬值,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贬值了9.17%和7.67%。在美元贬值和短期国际资本涌入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再次显现,中国政府不太可能选择大幅升值的策略。
首先,在大幅升值的情况下,热钱可以迅速获得升值带来的收益,降低了其盈利成本。其次,确定一个合适的均衡汇率点是困难的,因此很难确定应该采取多大幅度的升值。如果采取大幅升值策略,人民币汇率可能出现超调,资金流向可能逆转,或者一次性大幅升值后如果没有升值到合适水平,可能会引发下一轮升值预期,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
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导致资金大规模流入和流出,产生宏观金融风险。此外,大幅升值对出口型企业将带来巨大冲击,可能导致经济急剧下滑,引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美国实施史无前例的QE对中国货币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中国在此情况下被动地跟随美国的调整。如果中国不跟随美国和全球的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可能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引发更多的资金流入。
而如果中国跟随美国的QE政策,由于中国的家庭和金融机构并未面临去杠杆化问题,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将会非常充裕。因此,无论中国跟随与否,都将导致流动性过剩,推动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
在中长期内,中国的储蓄大于投资,贸易顺差持续居高不下,且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些因素将难以改变。而短期内,由于热钱流入、国外补库存增加中国出口等因素的推动,全球资金流向中国,中国外汇储备重新加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流动性过剩可能再次出现,推高物价水平。
鉴于人民币再次采用“盯住”美元的机制,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在跨境资本流动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中国央行将部分失去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将会调整以跟随美国的政策。当美联储明确或宣布加息时,中国央行才会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
初期,随着通货膨胀显现,中国货币政策调整将更多地依赖数量工具。宏观调控政策的收紧顺序可能从窗口指导和审慎监管开始,然后是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中间可能会伴随项目审批的收紧,最终进入加息周期。
QE量化宽松政策 | 全球经济影响 | 中国货币政策影响 |
向市场注入资金,缓解紧张。 | 增加资金流动性,可能导致风险加剧。 | 被迫跟随美国调整,政策受外部影响。 |
可能引发通胀隐患,尤其经济停滞时。 | 造成全球通胀,加剧新兴经济困境。 | 或面临更大升值压力,吸引更多资金。 |
本国货币贬值,改善出口竞争。 | 削弱其他国出口竞争,可能引发摩擦。 | 货币政策受外部环境较大影响。 |
【EBC平台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本材料仅供一般参考使用,无意作为(也不应被视为)值得信赖的财务、投资或其他建议。